作者:覃芳、谢圆圆、张阳蕾

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(以下简称“药园”),是从事药用资源收集、保护及研究开发的科研机构,位于中国西南部素有中国的“天然药库”、“生物资源基因库”和“中药材之乡”美誉的广西。多年来,药园依托深厚的壮瑶医药文化内涵、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以及成熟的资源保护技术,通过举办国际会议、论坛、培训交流和项目合作等方式,积极构建“全球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体系”、打造“世界传统医药文化传播基地”,传播中医药文化,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药用植物园的目标,为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贡献力量。

坚守初心,誓做药用植物资源守护者

与国际接轨,药园积极构建“全球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体系”。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牵头实施和技术支撑单位,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,基本摸清广西药用资源“家底”。当前,园内已保存药用植物1万余种,约占我国药用植物总量的87%,占全世界药用植物的36%。2011年,以物种保存数量最多和保存面积最大获得“最大的药用植物园”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。已建成包括活体库、种子库、离体库、馏分库、基因库和标本馆在内的全球最完善药用资源保存保护体系。突出的药用资源保存和普查能力,得到中国科技部和老挝政府的肯定,受邀对老挝药用植物资源和传统医药知识进行普查,与老挝专家采用中方的体例和标准,编制完成老挝第一部官方药典——《老挝草药典》,为维护两国资源安全,建设标准化、全球化的资源保护体系打下了基础。

守正创新,做药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攻坚者

深入贯彻中医药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相关要求,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,药园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、自治区级(省级)科研平台4个,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,组建科研创新团队11个,获批参与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,形成以药用资源保护—产品研发—质量控制为主的中国—东盟区域协同创新合作交流平台。率先发布全球首个药用植物跨组学研究计划——“药用植物4.0计划”,构建药用植物跨组学大数据中心,打通研究的学科壁垒。构建可工厂化生产的药用植物成分富集体系,解决中成药生产品控难题。参与广西名药品牌“桂十味”甄选筹划,选育培育药用植物新品种32个,支撑广西中药材产业良性发展。与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5个,已共同制定中药材ISO/TC249国际质量标准,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技术研发体系已见雏形。

开拓振兴,多措并举做中医药文化的弘扬者

建园区,展中医药文化受邀在澳门、江西、北京世博园等地建设人文生态兼容并重的中医药文化园区。获老挝政府批准,采用药园建设理念,在当地建设占地263公顷的老挝国家药用植物园。

助三农,扬科技之长。先后为广西的柳州、河池等9市县(区)编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,构建地方经济发展指南。与广西玉林市人民政府共建集中药材种苗繁育、园林景观、旅游康养等多产业融合的“玉林南药园”,创新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新模式。

振乡村,谱服务新篇。组织科技专家赴全区服务中药材种植基地549个,培训农户3713人,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在中药材种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。涌现出“以石为架,栽出美丽金银花”“小小砂仁带旺一个村屯”等科技助农、科技富农故事。

广交流,筑文化桥梁。作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,近五年来,与19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42项,承办传统医药国际会议4次,开展“中国—东盟传统医药发展与保护培训班”等国际交流培训6期,培训8个东盟国家290人,接收东盟杰青2人。开放包容、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正逐步形成。

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正式生效带来的东风,药园人将秉承“尊重·合作”的园训,积极寻求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东盟国家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,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,以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、久久为功的工作作风,推动传统医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新生机、展现新活力、绽放新光彩,为传统医药领域的产业和服务贸易建设贡献力量。(完)